企業文化
企業經營要有吃虧精神 人品好才是真正的人才
“我給自己立了規矩,絕不動用公家一分錢,絕不讓任何親戚進格力電器。”
“要想成為優秀的企業,企業家要打破自己的觀點,不要把每年盈利多少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昨日,圍著絲巾,短發垂肩的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出現在由國家級寧鄉經開區和寧鄉縣委、縣政府舉辦的“清華·寧鄉大講堂”,站著講壇旁,兩個小時的演講與互動,讓人領略她的人格魅力,分享她的創新智慧。講座由寧鄉經開區工委書記、寧鄉縣委書記黎春秋主持。
觀點一
企業經營要有吃虧精神
如果說去年格力落戶寧鄉,給寧鄉帶來的是一塊經濟增長的“蛋糕”,那么昨日的講座則給寧鄉人帶來了一場觀念的“洗禮”。
幾個月前,董明珠去了中東。很多人勸她別去,那個地方危險。“我想了想,中東雖然戰亂,但是他們也需要空調。”去了以后,董明珠發現墻上到處可以看到格力空調,但是,在激動的同時她也感到了一種悲哀。“有個經銷商提了個意見,他說格力空調太好了,但賣的過程非常辛苦,要用很多解釋、說明,才能說服消費者。”原來,經銷商希望格力能把工廠設在泰國生產,并說“我們這里只要泰國生產的東西還是很認可的”。
“這句話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為什么對中國制造是這樣的評價?”董明珠說,我認為可能是中國有一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所以不擇手段,以利益最大化來打造你的產品,致使產品質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證。
“所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首先要有吃虧的精神,不能忽悠別人。”董明珠認為,吃虧的工業精神,就是先付出,再講獲取。
觀點二
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制度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董明珠進入格力,當時空調銷售一年約2000多萬元。總結20多年的發展,董明珠認為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制度問題。她回想,當時權錢交易無處不在。“甚至一個倉管員都可以權錢交易,送一箱礦泉水,我就給你先裝貨,格力的形象在這樣一個行為過程當中失去了別人對你的尊重。”
在1995年后的三年時間,格力電器重點進行了內部的整頓、制度建設。到去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200億元。
在格力公司,馬路的行車道與人行道界限明確。“曾經有一個很優秀的員工,違反紀律走在車道上,我把他開除了。”董明珠說,很多人給他說情,我說沒有機會,因為我給了他這次機會,就有很多人效仿。
一次,一名中層干部把送父母謊稱為在陪客戶,被開除了。“送父母,這很正常,但是你為什么要說謊。”董明珠說,我的理由很簡單,本來很正常的事情都要說謊,如果是不正常的事情呢?或者你做錯了事情,你還敢跟我說真話嗎?“如果信息不對稱,你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還有一次,董明珠的哥哥想幫經銷商拿緊俏貨。“格力沒有吃虧,哥哥也能拿到錢”,董明珠卻把電話一掛,不準哥哥拿,而且斷了經銷商的貨。“我哥哥到手的錢飛了,后來他給我寫了一封絕交信,說我沒有你這個妹妹。”
“一定要樹立這種正氣,才能把管理提升上去。”董明珠說。
觀點三
創新更重要的是有創新思想
“現在講創新,是不是技術創新?其實是錯的。”董明珠認為,創新是無處不在,不僅僅是擁有一個技術,更重要的是應該有創新思想。大家以為創新在自主領域,我講的是這個制度建設要不斷創新,管理模式要不斷創新。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企業高薪聘用人才,格力電器恰恰相反。”董明珠說,因為高薪聘用人才,這個企業根本沒有錢賺,沒有帶來發展和轉型,而使很多企業面臨倒閉或者經營不善。
2000年初,當時全國僅有兩名制冷專業博士后,其中一人到了格力電器,待遇優厚,但最后技術權力變成壟斷,導致了技術隊伍灰心。2001年,董明珠任總經理后,就把這名博士后免職了。她說:“當時董事長說,這樣高端的人才都留不住,用什么人?我說雖然他懂技術但并不一定是人才,人品好才是真正的人才。”
董明珠自豪地說,現在格力有6000多名研發人員,這些人不是高薪聘來的,都是從大學畢業進來以后,給他們機會、平臺,培養的自主研發的隊伍,格力今天才擁有了這樣的技術。
董明珠:
全球商界女強人
董明珠辛勤躬耕24年,參與了格力電器轉型創新發展的全過程,書寫了格力電器從小企業到大集團的不朽傳奇。曾三次登上“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領獎臺,成為影響中國經濟走向的風云人物。董明珠曾經九次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為“全球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連續三年榮登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商界女性50強”排行榜,連續兩年上榜《福布斯》“亞洲50商界權勢女性”排行榜。2013年,入選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全球最佳CEO”排行榜,為中國唯一上榜女性。2014年,被日本知名財經報紙《日本經濟新聞》譽為“2014年領跑亞洲經濟的企業家”。